食安知識
果醬、果凍常用的果膠,2022年7月將列食品添加物規範!
格外農品
果膠將列為食品添加物規範,違者開罰3至300萬元罰鍰 食藥署今發布修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果膠、關華豆膠、刺槐豆膠列為食品添加物管理。新制預計明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未來一旦有業者違反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規範,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開罰新台幣3萬至300萬元罰鍰。
營養標示:食品的戰力分析表
格外農品
身為食品業者,我們經常被甫踏入食品行業的同業問:「營養標示怎麼算?」。營養標示就像是食品的戰力分析表,不僅讓嚴謹控管營養攝入(例如:熱量、糖、鈉)的消費者有個明確的選擇依據,也可以讓宣稱額外添加營養素的業者,有個表現戰力升級的機會!但你知道,營養成分是如何被計算出來的嗎?
有效日期的標示有學問:食品標籤的推理課【7】
格外農品
有效日期的標示是購買食品時,大家要仔細查看的,特別是短效期的商品,例如鮮奶、布丁或是生鮮食品。但你知道嗎?食安法針對日期該怎麼印刷、印在哪裡、如何呈現其實都有規範喔!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條第1項第7款的規定,也就是我們在食品標籤的推理課第一堂課所提的,「有效期限」是食品及食品原料之容器或外包裝必須標示的項目之一。而食安法的施行細則第13條也有規定,「保存期限在三個月以上者,其有效日期得僅標明年月,並以當月之末日為終止日。」
食品檢驗報告:三要點讓你看懂!
格外農品
食品檢驗報告如何看才能懂?食品標籤是食品業者對消費者的基本責任,而提供檢驗報告則是讓標籤所言有憑有據。主要三個要點最重要:一、產品名稱/檢驗日期/檢驗項目。二、送驗/檢驗單位。三、測試結果。也要注意檢驗合格標章不一定真實!
基因改造是什麼?:食品標籤的推理課【6】
格外農品
基因轉殖作物(基因改造)自1995年開始進入田間生產,短短二十年,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為已超過一億公頃。儘管目前仍無明確證據證實基改作物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傷害,但在生態、道德、和素食的認定上已有許多爭議,目前台灣已核准玉米、黃豆、棉花、油菜、甜菜等五項基改作物進口,但仍未准許在地種植。根據105年1月1日實施的「包裝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食品添加物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及「散裝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
原料不等於原產地?:食品標籤的推理課【5】
格外農品
原料不一定等於原產地。「進口貨物原產地認定標準」第五條:(1) 進行完全生產之國家或地區為原產地。(2) 產品之加工、製造或原材料涉及二個或二個以上國家或地區者,以使該項產品產生實質轉型之國家或地區為原產地。實質轉型是指原料經過加工製造後有明顯的改變,並產生更高的附加價值。但如果只是經過簡單加工,例如進口丁香魚簡單乾燥成丁香魚乾、進口濃縮果汁加水稀釋成果汁,就不屬於實質轉型,必須標示進口產地。
食品添加物不標示等於沒有嗎?:食品標籤的推理課【4】
格外農品
食品添加物在食安法特定的條件下,可以得免標示喔!什麼情況下食品加了添加物卻可以不標示呢?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施行細則第八條:「食品中之食品添加物係透過合法原料之使用而帶入食品,且其含量明顯低於直接添加於食品之需用量,對終產品無功能者,得免標示之。」最常見的例子為「速釀醬油」,在製造過程中所使用之鹽酸化學藥品,係為分解大豆蛋白質取得胺基酸,且終產品完成前即中和或去除,對終產品無功能,得免標示「鹽酸」。
反式脂肪為零不等於沒有!:食品標籤的推理課【3】
格外農品
反式脂肪是標示為零的營養素裡最值得討論的。反式脂肪有 2 種:一種是天然的,通常存在於牛、羊等反芻動物的腸道裡,吃進去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另一種是人工的反式脂肪,它則是透過食品製造過程中使用的油品產生,目前已被證實會造成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美國於2015年即宣布食品業三年內禁用,而台灣則可能於2018年跟進。因此當你吃進數種含有微量人工反式脂肪的食品,就可能累積在身體裡產生風險。那麼我們應該怎麼選擇?
過敏原標示,你過敏了嗎?:食品標籤的推理課【2】
格外農品
過敏原標示為了讓過敏體質的民眾在選擇食物時有所依據,衛福部自2015年7月1日(此日期之後製造的產品都適用本規定)實施「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要求食品業者新增標籤上的過敏原醒語,究竟什麼食物是過敏原呢?根據調查,全台過敏人數高達七成,但卻有六成民眾不知自己有過敏問題!
你看得懂食品標示嗎?食品標籤的推理課【1】
格外農品
「食品標籤」,簡單來說,就是政府規定食品業者必須要說的、加上業者想強調的,整合而成的內容。然而,消費者需要知道的,遠比標籤上的文字更多更複雜,而且不只食品,日常生活用品無處不是標籤。「真相只有一個!」《格外農品》希望從分享食品標籤的法規開始,讓消費扮演柯南抽絲剝繭,揭開食品標示的真相。
除了Facebook,還有非登不可?
格外農品
由於台灣食安問題日益嚴重,過去往往因為問題食品上下游去向資訊不透明,無法在第一時間追溯與防堵,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因此衛福部食藥署於2013年開始推動「食品業者登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