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了全球價值千億美元的「未來食物」革命,從國際案例到台灣本土的商業策略,解析了這個新興產業的樣貌、挑戰與機會。
1. 國際指標:Beyond Meat 的崛起與困境
成功引爆點:美國品牌 Beyond Meat 透過鎖定「肉食者」而非傳統素食者,以科技還原肉的口感與風味,成功上市並引發全球熱潮。
當前挑戰:儘管初期成功,但近年因價格高於真肉、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接受度仍待提升等因素,面臨股價雪崩、營收下滑的困境。這顯示了革命性產品從爆紅到成為主流,仍有漫漫長路。
2. 台灣戰場:四種截然不同的商業策略
節目歸納出台灣廠商應對這股浪潮的四種主要策略模式:
巨人的覺醒(大成集團):傳統雞肉龍頭投入10億成立品牌「Neo Foods」,不僅是防禦性策略,更巧妙地利用植物肉突破台灣加工肉品因動物疫病難以外銷的困境 。同時,開設實體餐廳作為「研發實驗室」,直接獲取市場第一手數據 。
代工廠的轉身(弘陽生技):資深素食代工廠推出自有品牌「VVeat」,透過「通路區隔」(主攻現代化通路如美式賣場、超商),避免與既有的傳統素食通路客戶競爭,並精準瞄準新興的「彈性素食」客群 。
品牌信任的延伸(台畜):肉品大廠「NO MEATING 一植肉」將新食材與消費者熟悉的味道結合,例如強調其植物肉燥使用「近60年老師傅的秘方老滷」,用品牌累積的信任感降低消費者嘗試門檻 。
來自實驗室的秘密武器(Lypid):科技新創不直接做終端產品,而是專注解決產業核心痛點。其專利植物脂肪「PhytoFat™」能模擬動物脂肪的多汁口感與高溫烹調特性,以B2B模式成為路易莎、IKEA等品牌的關鍵原料供應商 。
3. 味蕾大挑戰:到底像不像?好不好吃?
植物肉:在漢堡排、肉燥等「非原型」食品上,相似度已極高。主要挑戰在於複製「肉味」的複雜性及「整塊肉」的肌肉纖維口感。Lypid 等脂肪技術的突破,顯著提升了多汁感(juiciness)。
植物奶(燕麥奶):比植物肉更早進入主流,關鍵是透過咖啡廳作為市場切入點。OATLY、OATSIDE 等品牌推出適合打奶泡的「咖啡師版本」,讓消費者在高頻、低門檻的場景中(喝拿鐵)習慣了新產品 。其風味與牛奶的主要差異在於穀物基底的麥香。
4. 台灣的機會與未來
整合性機會:未來食物趨勢完美結合了農業(新蛋白質來源)、商業(多元策略)、創業(科技創新)與社會企業(永續環保)四大面向 。
終極考驗:「價格」與「口味」仍是能否全面普及的關鍵。產業的目標應從「模仿」進化到創造出「本身就很好吃」的全新食物選擇 。
文化思辨:科技的演進挑戰了我們對「傳統」與「美味」的定義,也開啟了台灣在半導體之外,是否能在「食物科技」領域找到新世界級定位的想像 。
植物肉, 未來肉, 植物奶, 燕麥奶, Beyond Meat, 永續飲食, 彈性素食, Flexitarian, Beyond Meat 股價, OATLY 燕麥奶, OATSIDE 燕麥奶, 大成 Neo Foods, 弘陽 VVeat, 台畜 一植肉, NO MEATING, Lypid, PhytoFat, 植物肉 味道, 植物肉 口感, 未來肉 缺點, 燕麥奶 牛奶 差別, 燕麥奶 推薦, 植物肉 健康嗎, 植物肉 成分, 台灣 植物肉 品牌, 台灣 未來肉 新創, 大成 植物肉, 路易莎 植物肉漢堡, IKEA 植物肉燥麵, 食物科技, FoodTech, 餐桌革命, 飲食趨勢 2025, 社會企業, 農業創新, 食品新創
EP100 味蕾大挑戰:未來肉、植物奶味道好嗎?一集聽懂全球千億美元的餐桌革命!
子昂: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格外農品格來聊」,我是子昂。
雅文: 我是雅文。在這個節目裡,我們關注台灣的農業、商業、創業和社會企業,用輕鬆的語調,為大家帶來最新的產業趨勢和創業故事。
子昂: 我們今天來聊一個非常「潮」的話題。
雅文: 喔?多潮?
子昂: 潮到我們的餐桌上可能很快就要被「重新發明」了。今天的主題就是:EP100 味蕾大挑戰:未來肉、植物奶味道好嗎?一集聽懂全球千億美元的餐桌革命!
這些「未來食物」,到底是什麼?好吃嗎?背後又有哪些厲害的台灣新創和商業故事?
雅文: 這個我超有興趣!現在去咖啡廳,店員都會問「要不要換燕麥奶?」,超市裡也越來越多標榜「植物肉」的漢堡排、水餃。感覺它已經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了。
子昂: 完全正確!這不只是一股飲食風潮,它背後更是一場價值千億美元的全球商業戰爭。而這場戰爭的引爆點,就要從一家美國公司說起。
第一節:引爆革命的巨星 — Beyond Meat 的崛起與挑戰
子昂: 說到植物肉,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品牌,應該就是 Beyond Meat,中文翻成「超越肉類」。這家公司在2009年由伊森·布朗(Ethan Brown)創立,他的初衷非常宏大,是為了解決氣候變遷、天然資源限制、人類健康和動物福利這四大全球性問題 。
雅文: 很有理想性。但老實說,以前的素肉、素雞,很多人,特別是葷食者,會覺得口感和味道還是差了一截。Beyond Meat 到底做了什麼不一樣的事,可以引爆全球市場?
子昂: 這就是關鍵了。他們的核心策略不是做給素食者吃的,而是做給「肉食者」吃的 。他們的目標是,從科學上解構「肉」是什麼?肉的口感、多汁的感覺、香氣是怎麼來的?然後用植物性原料,像是豌豆、綠豆、米,去「重新建構」出那個體驗 。
雅文: 聽起來就像是食品界的「逆向工程」。
子昂: 沒錯!他們投入大量研發,就是要讓植物肉在煎煮時,外觀、香氣、甚至那個「嘶嘶」聲,都跟真的肉排一樣 。結果,2019年他們在美國上市,股價一天內飆漲163%,成為了2000年以來最成功的IPO案之一,連比爾蓋茲、李奧納多都是他們的投資人 。
雅文: 哇,這真的是一夕成名。也難怪會激起這麼大的浪潮,連麥當勞都找他們合作開發植物肉漢堡 McPlant 。
子昂: 對。Beyond Meat 的成功,證明了三件事:第一,技術上,植物肉可以做到非常逼真;第二,市場上,存在著龐大的「彈性素食」客群,他們不是傳統素食者,但願意為了健康或環保嘗試植物性飲食;第三,資本市場對這個賽道充滿信心。這也直接刺激了台灣的食品業巨頭們,讓他們意識到「再不跟上就來不及了」。
雅文: 聽起來是個完美的成功故事,但創業的世界總是有起有落。Beyond Meat 現在的狀況如何?還像當年那麼風光嗎?
子昂: 這就是商業有趣的地方。Beyond Meat 最近幾年其實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從2021年的高點到現在,他們的股價可以說是「雪崩式下跌」,跌掉了超過98% 。
雅文: 98%?!發生了什麼事?
子昂: 幾個原因。首先是「價格」,植物肉的售價普遍還是比傳統肉品貴,在通貨膨脹、消費者荷包縮水的環境下,這就成了很大的阻礙 。其次是「競爭」,在他們成功之後,全球各大食品廠、新創公司都衝進來,市場變得非常擁擠。再來是「消費者接受度」,雖然很多人願意嚐鮮,但要變成日常飲食的一部分,那個「口味」和「口感」的檻還是很高。
雅文: 我懂,就像很多人覺得燕麥奶拿鐵好喝,但每天早上要喝一杯純的燕麥奶,可能還是不太習慣。
子昂: 沒錯。所以,Beyond Meat 現在面臨營收下滑、持續虧損的困境,甚至需要裁員來縮減開支 。他們的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一個革命性的產品,從引爆市場到真正成為主流,中間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這也讓我們更好奇,那在台灣,這條路大家是怎麼走的?
第二節:台灣的未來餐桌戰場 — 四種不同的商業策略
雅文: 剛剛子昂提到,Beyond Meat 的崛起也刺激了台灣的廠商。台灣的素食文化其實非常深厚,我們的素料加工技術本來就很厲害。面對這股新浪潮,台灣的玩家們是怎麼應戰的?
子昂: 這就是我覺得最精彩的地方!台灣市場出現了至少四種完全不同的商業策略,非常值得我們創業者參考。第一種,我稱之為「巨人的覺醒」。
雅文: 聽起來很有氣勢。
子昂: 代表就是台灣最大的雞肉供應商之一「大成集團」。他們在2020年,一口氣就砸了10億台幣成立一家新公司「新食成」,推出植物肉品牌「Neo Foods」。你想想,一個賣雞肉的龍頭,為什麼要跳進來做植物肉?
雅文: 這就是標準的「防禦性策略」吧?與其等著被新技術顛覆,不如自己先成為那個顛覆者。
子昂: 完全正確!但他們還有一個更深層的佈局。過去,因為口蹄疫、禽流感這些動物疫病的關係,台灣的加工肉品很難外銷到歐美市場 。但植物肉沒有這個問題!大成立刻開發了植物肉版本的三杯雞、宮保雞丁,成功賣到美國去 。等於是用食品科技,繞過了幾十年的貿易壁壘。
雅文: 這招太聰明了!把一個產業的劣勢,轉變成全新的競爭優勢。
子昂: 他們還有一個很酷的做法,就是把「餐廳當成實驗室」。他們自己開了中式的「好蔬上」牛肉麵店和西式的「蔬植漢堡」。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在第一線直接面對消費者,測試口味、調整配方,收集最真實的市場數據 。
雅文: 這很符合我們常說的「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概念,用最小的成本去驗證市場。好,那第二種策略呢?
子昂: 第二種是「代工廠的華麗轉身」。雲林的「弘陽生技」,是台灣素食代工的隱形冠軍,幫全世界很多品牌做素料,有二十幾年的技術底子 。Beyond Meat 紅了之後,家族第二代決定不能只做幕後英雄,要打造自己的品牌「VVeat」。
雅文: 從 B2B 轉 B2C,這條路很辛苦。他們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子昂: 是「如何不跟自己的老客戶競爭」。你想,全台灣的素食店可能都是用他們的原料。如果他們自己出來開店,不就打到自己人了嗎?所以他們選擇「通路區隔」,完全繞開傳統素食通路,直接跟美式賣場、連鎖超商合作,瞄準的客群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彈性素食者」。
雅文: 這很聰明,既開拓了新市場,又不得罪舊夥伴。這就是很典型的台灣製造業升級故事,從代工走向品牌。
子昂: 沒錯。再來,第三種策略是「品牌信任的延伸」。代表是另一個肉品大廠「台畜」,他們推出了「NO MEATING 一植肉」。他們的做法,是把大家已經很熟悉的味道,跟新食材結合。
雅文: 怎麼說?
子昂: 比如說,他們最紅的產品之一是「植物肉燥」。他們在宣傳上,特別強調是用「台畜近60年老師傅的黃金中藥秘方老滷」去調味的 。這等於在告訴消費者:「嘿,雖然原料是新的,但味道是你從小吃到大、最信賴的那個台式古早味。」
雅文: 啊,我懂了!用熟悉的味道,降低大家嘗試新東西的心理門檻。這招很高明,直接把品牌幾十年累積的信任資產,嫁接到新產品上。
子昂: 最後一種,也是我覺得最酷的,是「來自實驗室的秘密武器」。這是一家叫 Lypid 的新創公司,他們不做終端產品,而是專注解決一個最根本的技術難題 。
雅文: 什麼難題?
子昂: 就是「脂肪」。過去植物肉吃起來乾乾柴柴,就是因為植物油的熔點太低,一加熱就流光了 。Lypid 的兩位創辦人是康乃爾大學的博士,他們發明了一種專利植物脂肪「PhytoFat™」,可以像動物脂肪一樣,在烹飪時穩定地鎖在肉裡,創造出多汁、酥脆的口感 。
雅文: 哇!所以他們是提供「軍火」給其他品牌的人?
子昂: 正是如此!他們走純 B2B 模式。現在你去路易莎咖啡吃到的植物肉漢堡排,或是 IKEA 的植物肉燥筆管麵,裡面用的關鍵原料,就是 Lypid 的 PhytoFat™ 。他們甚至還跟迪士尼合作,在電影首映會上推出植物烤豬肉包 。這代表台灣的食品科技,已經能做到世界頂尖,成為國際大品牌的「賦能者」。
雅文: 從傳統巨頭、資深代工廠、品牌大廠到科技新創,這四個案例看下來,台灣的未來食物產業真的很多元,而且策略都非常清晰。
第三節:味蕾大挑戰!植物奶與未來肉,到底像不像?
子昂: 好了,聊了這麼多商業策略,我們回到最根本的問題:所以,這些未來食物,到底好不好吃?口感跟真的有什麼不一樣?
雅文: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最準,因為我有試過其中幾個!先說植物肉,現在的技術真的進步很多。好的植物肉漢堡排,在混合了醬料、起司和麵包之後,你真的會有一瞬間分不出來。它有肉的「嚼感」,也能做到焦香。
子昂: 那個「肉味」呢?
雅文: 「肉味」還是最大的挑戰。動物肉的風味很複雜,來自於血紅素和脂肪的化學反應。植物肉主要是用豌豆蛋白或大豆蛋白,所以仔細吃,還是會有一點點豆類的基底味道 。但厲害的廠商會用香料、調味去平衡這個味道。像台畜的植物肉燥,因為滷汁味道很重,那個豆味幾乎就被蓋過去了 。
子昂: 那口感呢?像 Lypid 強調的「多汁感」,真的有差嗎?
雅文: 真的有差!我吃過用他們家技術的產品,那個「juicy」的感覺,是以前的素肉完全辦不到的。它不是水水的,而是一種油脂化開的豐潤感,這點非常厲害 。但如果要挑戰像牛排、豬五花這種「整塊」的肉,那個肌肉纖維的絲絲分明的口感,目前還是植物肉最難複製的聖杯。
子昂: 了解。所以總結來說,做成絞肉、漢堡排、肉燥這種「非原型」的食物,相似度已經非常高。但要挑戰「原型肉」,還有努力空間。
雅文: 沒錯。接下來聊聊植物奶。這場革命其實比植物肉更早開始,而且已經成功打入主流了。
子昂: 對,這就要歸功於咖啡廳了。特別是瑞典品牌 OATLY 和新加坡的 OATSIDE 。他們非常聰明,一開始就主攻「咖啡師」這個族群,推出「咖啡師版本」的燕麥奶 。
雅文: 為什麼是咖啡師?
子昂: 因為要跟咖啡結合,植物奶不能蓋過咖啡的風味,而且要能打出綿密的奶泡,才能拉花。OATLY 的燕麥奶在這點上做得非常好,贏得了專業咖啡師的認可 。然後透過一杯杯的燕麥奶拿鐵,不知不覺地就教育了廣大的消費者。
雅文: 這策略跟大成開餐廳有點像,都是透過一個高頻、低決策門檻的消費場景,讓大家接觸新產品。那味道呢?燕麥奶跟牛奶喝起來差在哪?
子昂: 最大的差別在於「風味基底」和「質地」。牛奶的味道比較醇厚、乳香明顯。燕麥奶,顧名思義,帶著一股溫和的穀物麥香。質地上,好的燕麥奶,像 OATSIDE,喝起來非常滑順、濃厚,但跟牛奶的「creamy」感還是不太一樣,少了一點動物脂肪的包覆感 。
雅文: 我自己是很喜歡那個麥香,覺得跟中深焙的咖啡豆特別搭。但我也聽過朋友說,覺得燕麥奶少了一點牛奶的「純粹感」。
子昂: 這就是口味的問題,很主觀。但重點是,植物奶的選擇非常多,除了燕麥奶,還有杏仁奶、椰奶、開心果奶等等 。它們各自有不同的風味,也適合搭配不同的飲品。這場革命的重點,我覺得不是「取代」,而是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雅文: 我非常同意。無論是植物肉還是植物奶,它們的出現,讓我們的餐桌變得更豐富、更有趣了。
第四節:未來食物的下一步 — 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子昂: 今天從國際的 Beyond Meat,聊到台灣的大成、弘陽、台畜和 Lypid,再到植物奶的風潮。雅文,從一個農業創業者和社會企業的角度,妳怎麼看這個趨勢?
雅文: 我覺得這對台灣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它完美地結合了我們節目的幾個核心:農業、商業、創業和社會價值。在「農業」上,它讓我們重新思考蛋白質的來源,未來我們種植的作物,可能不只是直接食用,而是作為更高效的植物蛋白原料。
子昂: 在「商業」和「創業」上,我們看到了各種不同的切入點。你可以像大成一樣,用雄厚的資本打組織戰;也可以像 Lypid,用一個核心技術,撬動整個產業 。這給了不同規模的創業者很多啟發。
雅文: 最重要的,是它背後的「社會企業」精神。不管是為了環境永續、減少碳排,還是為了動物福利,這個產業天生就帶有很強的使命感 。這跟我們格外農品「從產地到餐桌,創造永續價值」的理念不謀而合。
子昂: 不過,挑戰也還在。剛剛提到的「價格」和「口味」,依然是決定勝負的終極考驗 。產業的目標,必須是從「模仿肉」,進化到創造出「本身就很好吃」的全新食物。
雅文: 沒錯。這也給聽眾朋友們留下一個很有趣的思考題:一碗用植物肉燥做成的滷肉飯,你覺得它還「正宗」嗎?當科技可以「創造」食物,我們對於「美味」和「傳統」的定義,是不是也需要跟著演進?
子昂: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這不只是一場味蕾的挑戰,更是一場文化的思辨。台灣能不能繼半導體之後,在「食物科技」這個領域,找到新的世界級定位?我們非常期待。
雅文: 好的,今天的節目也差不多到尾聲了。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能讓大家對「未來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子昂: 感謝大家的收聽,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別忘了訂閱「格外農品格來聊」,並且給我們五星好評。我們每週六固定更新,陪你一起在創業和農業的道路上成長。
雅文: 我們下次見囉!
子昂: Bye Bye!
植物肉, 未來肉, 植物奶, 燕麥奶, Beyond Meat, 永續飲食, 彈性素食, Flexitarian, Beyond Meat 股價, OATLY 燕麥奶, OATSIDE 燕麥奶, 大成 Neo Foods, 弘陽 VVeat, 台畜 一植肉, NO MEATING, Lypid, PhytoFat, 植物肉 味道, 植物肉 口感, 未來肉 缺點, 燕麥奶 牛奶 差別, 燕麥奶 推薦, 植物肉 健康嗎, 植物肉 成分, 台灣 植物肉 品牌, 台灣 未來肉 新創, 大成 植物肉, 路易莎 植物肉漢堡, IKEA 植物肉燥麵, 食物科技, FoodTech, 餐桌革命, 飲食趨勢 2025, 社會企業, 農業創新, 食品新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