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真水果氣泡麥汁買2送1~買愈多送愈多!!!!!
icon-search
icon-search

EP91 大罷免時代求生指南:店家該亮出政治傾向嗎?

EP91 大罷免時代求生指南:店家該亮出政治傾向嗎?

精華重點:

一、店家表態面臨的三層風險光譜 

社群風險:此為最表層的網路輿論壓力 。例如,路易莎咖啡埔里門市試圖保持中立,貼出「謝絕所有黨派政治活動」的公告,卻因支持方認為罷免是「公民活動」而非黨派活動,引發爭議,凸顯在高度政治化的社會中,「中立」的空間正被壓縮 。

商業風險:當社群風險升級,會直接衝擊商業利益 。例如,永康街的「深深永康制作所」因貼出「不同意罷免」的文宣,其 Google Map 頁面立即遭到大量一星負評攻擊,直接傷害店家聲譽與潛在客源 。

政治風險:這是最讓經營者忌憚的深層風險,可能涉及公權力的介入 。例如,花蓮「鳳林碳烤玉米」老闆表態支持罷免後,短時間內就遭到國稅局、衛生局、消防局的「聯合稽查」。這種「查水表」式的壓力對中小型業者而言,幾乎是場不對等的戰爭 。


二、從歷史教訓到消費心理的轉變

歷史教訓:「一芳水果茶」事件是品牌政治表態的經典公關災難 。當年因香港「反送中」運動,一芳在微博發表「維護一國兩制」的聲明,引爆台灣消費者抵制,甚至造成內部加盟主立場分裂的「一芳各表」現象 。此案例成為品牌在進行跨市場經營時,處理「地緣政治風險」的震撼教育 。

消費心理轉變:現今品牌被期待表態,源於一種「價值表達型消費」的興起 。現代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世代,購買的不只是產品功能,更是一種「身分認同」 。當品牌價值觀與消費者契合時,能建立比折扣更穩固的情感連結,將顧客轉化為品牌的「擁護者」 。但經營者也需判斷其核心客群是「激昂的少數」還是「沉默的大多數」 。


三、表態的藝術:五個不同等級的光譜 

政治表態並非非黑即白,而是一個光譜,店家可選擇不同程度的表態方式 :

等級零(絕對沉默):對所有議題完全不提,風險最低,但也最沒記憶點 。

等級一(價值觀表述):不針對特定事件,而是發表如「支持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言論,相對安全 。

等級二(周邊支持):不直接表態,而是支持相關團體,如捐款給事實查核中心,或為公民活動參與者提供優惠 。

等級三(創辦人個人表態):品牌官方不發聲,由經營者以個人名義表態,但對小品牌來說,老闆幾乎等於品牌,區隔效果有限 。

等級四(品牌公開表態):在官方管道明確表達立場,風險最高,但若成功,與支持者建立的連結也最強 。


四、給經營者的三道策略思考題 

在做出決定前,經營者應進行深度的自我剖析與策略模擬 :

審視品牌核心與使命:思考企業的根本目標是否帶有社會性。若企業使命與社會議題相關(如環保品牌),表態即是實踐使命 。

進行「真實性」壓力測試:確保品牌從內部文化、供應鏈到勞工權益,都與其宣稱的價值觀「從裡到外保持一致」,避免被揭穿為「漂綠」或「社會漂洗」 。

風險評估與應對劇本規劃:分析主要客群輪廓,評估可能承受的損失,並針對網路輿論、媒體危機、官方壓力等不同情況,預先規劃應對策略與法律支援 。

收聽連結

店家 政治表態,品牌 政治傾向,大罷免時代,大罷免,一星負評,查水表,公關危機,一芳水果茶 事件,路易莎咖啡 政治,鳳林碳烤玉米,香港 反送中,立法院改革,價值表達型消費,身分認同政治,地緣政治風險,漂綠,Greenwashing,社會漂洗,Social-washing,品牌核心,風險評估

逐字稿

【大罷免時代求生指南:店家該亮出政治傾向嗎?】

子昂: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格外農品格來聊》,我是子昂。

雅文:我是雅文。子昂,最近台灣的社會氛圍,因為立法院的改革爭議,一路延燒到現在的「罷免」議題,確實是風起雲湧,所以今天的題目是【大罷免時代求生指南:店家該亮出政治傾向嗎?】。

子昂:沒錯。像大罷免這種高度的社會動員,讓所有身在其中的經營者,不論是餐廳老闆還是品牌創辦人,都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我的品牌,到底該不該在此刻,亮出自己的政治傾向?

雅文:這真的是一場天人交戰。一方面,勇敢表態,似乎是建立鮮明品牌個性、篩選出「鐵粉」顧客的絕佳時機。你的支持者會因為你的理念,消費時多了一份「自己人」的認同感。

子昂:但另一方面,風險是現實且殘酷的。我們在新聞上看到,只要立場不同,網路上的「一星負評」攻擊就可能排山倒海而來;更嚴峻的是,還有可能面臨來自公權力的「特別關照」。

雅文:所以今天,我們將綜合所有案例與分析,為所有經營者提供一份最完整的「大罷免時代求生指南」。

第一部分:風險光譜:從社群炎上到政治風暴

子昂:當我們談論「風險」,它並不是單一的。我認為可以把它拆解成三個層次來看:社群風險、商業風險、與政治風險。

雅文:這個框架很好。我們先看社群風險,也就是最表層的網路輿論。路易莎咖啡埔里門市就是一個典型。他們貼出「謝絕所有黨派的政治活動」,本意是想中立,卻立刻在社群上引爆爭議。支持罷免方認為他們的行動是「公民活動」,不該被歸類,讓店家瞬間「裡外不是人」。

子昂:這其實反映了一個深度問題:在高度政治化的社會氛圍中,「中立」的空間正在被快速壓縮。過去商業可以自成一國,但現在它被視為社會的一部分,也被期望參與對話。當品牌試圖抽離時,在某些消費者眼中,這不是中立,而是迴避責任。

雅文:當社群風險升級,就直接衝擊到商業風險。台北永康街的 「深深永康制作所」,因為貼出「不同意罷免」的文宣,立刻面臨Google Map被一星負評洗地的攻擊。這就不只是網友吵架了,它直接影響店家在搜尋引擎上的聲譽,傷害潛在的來客意願,這就是最直接的商業衝擊。

子昂:而最深層,也是最讓經營者忌憚的,就是政治風險。花蓮東大門夜市的「鳳林碳烤玉米」,在老闆表態支持罷免後,短時間內就接連迎來了國稅局、衛生局和消防局的「聯合稽查」。

雅文:這種「查水表」的現象,是一種「非市場性風險」,它可能涉及公權力的運用。這對中小型經營者來說,幾乎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因為他們幾乎沒有資源去抗衡這種系統性的壓力。這也是為什麼,後者的威嚇效果,遠比前兩者來得更大。

第二部分:歷史教訓與消費心理的轉變

子昂:談到政治表態,很多人都會直接聯想到幾年前的「一芳水果茶」事件,那幾乎是品牌經營的經典公關災難教材。

當時因為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一芳在中國微博發表了「堅決維護一國兩制,反對暴力罷工」的聲明,瞬間引爆了台灣消費者的怒火,發起大規模的抵制。更有趣的是,台灣內部的加盟店主,因為不認同總部的立場,紛紛在自己的粉專上發文唱反調,形成了所謂的「一芳各表」。

這件事對一芳的品牌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巨大傷害,也成為所有想進入對岸市場的台灣品牌,一堂最震撼的必修課。它告訴我們,當你的品牌橫跨不同政治實體時,任何一句話都可能被放大檢視,最終引火上身,甚至造成品牌內部的分裂。

聽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那結論不是很明顯嗎?「不表態」不就是最好的策略嗎?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雅文:我認為,一芳的案例,是品牌在進行跨市場經營時,「地緣政治風險」的教科書。它的核心問題,在於品牌價值的「在地化」與「全球一致性」之間的猛烈衝突。一個在A市場受歡迎的政治訴求,到B市場可能就成了票房毒藥,這考驗的是企業高層的政治敏感度與跨文化溝通的智慧。

子昂:既然歷史教訓如此慘痛,為什麼現在的品牌,反而越來越常被期待要表態?

雅文:這背後其實是一種深刻的消費行為轉變,有些學者稱之為「價值表達型消費」(value-expressive consumption)。也就是說,現在的消費者,尤其年輕世代,購買的不再只是一個產品的功能,更是在購買一種「身分認同」。我用你的產品,代表我認同你的價值觀。這也是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在消費市場的體現。

子昂: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當品牌價值與消費者價值高度契合時,能產生非常強大的情感連結。這種連結,遠比打折促銷建立的關係更穩固、更持久。因為顧客不只是顧客,他們成了品牌的「擁護者」,會主動為品牌辯護,甚至幫你抵禦攻擊。

雅文:不過這裡也要提出一個反思:是不是「所有」消費者都在乎?其實未必。更多的是「沉默的大多數」與「激昂的少數」。經營者需要判斷的是,我的核心客群,究竟是哪一群人?我的品牌,是否需要為了抓住那一群激昂的少數,而承受惹怒另一群少數的風險?

第三部分:表態的藝術:沉默、暗示與明示的光譜

子昂:其實「表態」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只有「說」或「不說」的零和遊戲。它更像一個光譜,經營者可以選擇自己要站在光譜的哪個位置。

雅文:這個觀點很重要。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幾個等級來看:

    等級零:絕對沉默。對所有議題完全不提及、不暗示,專注在產品與服務。風險最低,但也最沒有記憶點。

    等級一:價值觀表述。不針對特定事件,而是發表普世價值的言論,例如「我們相信理性對話」、「支持民主與法治」。這種方式相對安全,但仍可能被各自解讀。

    等級二:周邊支持。不直接對事件表態,而是支持相關的周邊團體,例如捐款給事實查核中心,或為參與公民活動的學生提供餐飲優惠。這種方式更具體,但立場也更清晰。

    等級三:創辦人個人表態。品牌官方保持沉默,但創辦人或經營者以「個人名義」在自己的社群上發聲。這試圖做出區隔,但對小品牌來說,老闆幾乎等於品牌,效果有限。

    等級四:品牌公開表態。直接在官方管道上,明確表達支持或反對某項罷免或議題。這是光譜最末端,風險最高,但同時,若成功,與支持者建立的連結也最強。

子昂:沒錯,所以經營者要思考的,不只是「要不要」,更是「要到什麼程度」。

第四部分:給經營者的三道深度策略思考題

雅文:了解了風險和表態光譜後,最終的決策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為經營者準備了三道策略思考題。

子昂:第一道題:重新審視你的「品牌核心」與「企業使命」。這不只是思考「品牌個性」而已,而是要問更根本的問題:我的企業存在,最終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如果你的企業使命本身就帶有社會性,例如像戶外品牌Patagonia一樣追求環保,那在相關議題上表態,就是使命的實踐。反之,如果你的使命是提供極致的工藝或單純的娛樂,那你的策略可能就需要更保守。

雅文:第二道題:進行「真實性」的壓力測試。這裡的關鍵詞是「從裡到外的一致性」。品牌不能只在社群媒體上當個光鮮亮麗的「聖人」,但在供應鏈、勞工權益上卻是另一套標準。這種「漂綠(Greenwashing)」或「社會漂洗(Social-washing)」的行為,在今天資訊透明的時代,非常容易被揭穿。所以表態前要先問自己:我們公司,從產品到內部文化,準備好接受這種價值觀的全方位檢視了嗎?

子昂:第三道題:進行「風險評估」與規劃「應對劇本」。這是一個純粹的策略層面的問題。你必須去分析:我的主要客群是誰?他們的輪廓與立場大概在哪裡?我能承受失去多少比例的客戶?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例如公關危機或官方壓力,我有沒有一套應對劇本?例如,第一級的網路輿論戰,該如何回應?第二級的媒體危機,由誰來發言?第三級的官方壓力,是否需要尋求法律顧問?這就不只是思考「要不要說」,而是規劃「說了之後怎麼辦」的完整策略。

雅文:總結來說,品牌表態的決策,牽涉到品牌定位、消費者心理、風險管理,甚至是對政治環境的判讀。

子昂:這確實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想,一定要透過這樣深度的自我剖析和策略模擬,經營者才能在風雨中,為自己的品牌,找到一條最穩健、也最不後悔的航道。

雅文:感謝您收聽這一集的《格外農品格來聊》。大家如果對這一集有任何的想法或建議,都歡迎在我們的社群留言分享。

子昂:沒錯,所以我們今天又要久違的來分享聽眾留言:

EP69 紀錄片《種土》的多元視角對談:農業創業者與劇場人的交會 feat.《庭雅小聚場》Tanya

Cave Litergory|數位素養 2025/07/02

剛好前幾天在沐森有看到您們的產品!沐森的老闆你們是好朋友。

也跟您分享在沐森的體驗 https://vocus.cc/article/685fca82fd897800017510ac


EP86 創業者的心理韌性與自我照顧:在高壓下如何保持身心健康,持續前行?

Support WorkDo 2025/06/20

感謝子昂跟雅文對 WorkDo 及 BuddyDo 的支持!WorkDo 跟 BuddyDo 是致力於協助團隊協作及公司資源管理的平台,讓員工在日常工作上的協作中也能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提供給有需要的公司及團隊 https://portal.workdo.co/zh-hant/


雅文:感謝大家的留言,那就再次感謝大家的收聽,如果您喜歡這集 Podcast,別忘了訂閱、分享給你的朋友。請記住,《格外農品格來聊》從本集開始改成每週六固定更新,我們下次見囉,掰掰。

子昂:掰掰!


相關商品



上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