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華重點 :
第一部分:脆弱的生命線—山區交通困境
道路的關鍵性:對於山區居民而言,道路是就醫、就學及運輸農產品的生命線 。
先天挑戰:台灣山區地質脆弱,豪雨導致邊坡含水飽和,坍方風險劇增 。目前的道路維護多是「搶通了又斷」,治標不治本 。
農民的雙重打擊:農民不僅要擔心農作物被毀,更害怕道路中斷,導致心血無法運出而爛在產地 。
第二部分:給政府的三道考題
防災準備 (硬體):
根本工程:應投入更多資源進行「邊坡穩定」等長期工程,而非僅止於災後清除落石 。
智慧防災:在易坍方路段建立密集的監測系統,並結合AI進行事前預警與封路 。
國土韌性:推動「海綿城市」概念,廣設滯洪池、雨水回收系統等,學習與水共存 。
防災教育 (軟體):
風險溝通:政府應建立更有效的風險溝通方式,例如提供直觀的「道路風險地圖」 。
提升意識:將氣候變遷風險納入農漁民的日常,教導他們如何根據預報調整耕作 。
災後補助與制度:
現況檢討:現行的災損補助被批評流程繁瑣、標準嚴苛且金額不足 。
農業保險:應積極推動「農業天然災害保險」,以保險機制分攤風險,取代單次的政府補助 。
第三部分:氣候變遷與貿易戰的雙重風暴
分散市場:積極開拓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 。
提升價值:從原料出口轉向加工增值,如將水果製成果乾、果醬,或將漁獲製成高品質冷凍品,以降低關稅衝擊並創造更高價值 。
強化內需:建立穩定的國內產銷鏈,鼓勵國人多消費在地、當季的農漁產品 。
第四部分:從個人做起,匯聚改變的力量
聰明的消費者:
盡量購買在地、當季的農產品,直接支持本地農漁民 。
理解災後農產品價格波動是生產者承擔風險後的合理成本 。
支持有產銷履歷或永續標章的產品 。
積極的公民:
監督政府在防災建設與農業政策上的作為 。
參與或支持推動環境保護、食農教育的公民團體 。
分享正確觀念,提升整個社會的風險意識 。
極端氣候,豪雨災情,貿易戰 農漁業,南橫公路,農業轉型,農業保險,海綿城市,國土韌性,防災準備,災後補助,智慧防災,邊坡穩定,在地農產品,食農教育,產銷履歷,聰明消費者
逐字稿
【南台灣的淚水,誰來擦乾?從豪雨災情到貿易戰,農漁業的雙重危機。】
子昂: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格外農品格來聊》,我是子昂。
雅文:我是雅文。子昂,我想我們的開頭,必須從一條令人心碎的回家路開始。就在幾天前,高雄山區的南橫公路上,一輛載著一家五口的車,爸爸開著車,媽媽抱著剛從市區看完病的孩子,他們要回家,卻在持續的豪雨中,連人帶車墜入溪谷。
子昂:這起悲劇,不是單一事件。同一時間,我們看到南部的農田變成水鄉澤國,農民望著泡在水裡的心血欲哭無淚;我們也看到各地山區道路不斷傳出落石、坍方而中斷的消息。這些零散的新聞畫面,拼湊出一個巨大且急迫的圖像。
雅文:是的,這個圖像就是:當「極端氣候」成為我們的新日常,我們賴以維生的土地、回家的道路,都變得脆弱不堪。今天,我們就要從這些真實的事件出發,深入探討在天災與人禍的雙重壓力下,台灣該如何應對?
子昂:我們會從山區道路的安全問題談起,再深入到農漁業的困境,以及國際貿易變局帶來的衝擊。最後,我們也會一起思考,身為一般民眾,我們能做些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脆弱的生命線:當回家變成一場豪賭
• 雅文:我們先聚焦在交通問題上。對居住在山區的居民來說,道路不只是道路,它是就醫、就學、運輸農產品的生命線。但是現在,這條生命線在豪雨面前,卻常常斷裂。
• 討論重點:
o 山區道路的困境:
先天脆弱:台灣山區地質本來就脆弱,遇上超大雨量,邊坡含水量飽和,坍方、落石的風險劇增。
維護挑戰:道路養護單位疲於奔命,常常是「搶通了又斷、斷了再搶通」,治標不治本。
農民的雙重打擊:不僅擔心農作物被毀,更擔心路斷了,就算有收成也運不出去,只能爛在產地。
• 子昂:所以,南橫一家五口的悲劇,凸顯了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的防災體系,是否只剩下災後搶通,而忽略了事前預警和根本的強化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政府的三道考題:防災、教育與災後
• 子昂:每當災難發生,大家最常問:政府在哪裡?但政府的角色,不該只在災後出現。我們可以把它拆成三個層面來看:防災準備、防災教育、災後補助。
• 討論重點:
1. 防災準備 (硬體思維):
山區道路安全強化:
治本工程:除了清除落石,是否該投入更多資源在「邊坡穩定」的長期工程上?例如,更高標準的擋土牆、植被護坡工法。
智慧防災:能否在易坍方路段,建立更密集的監測系統(如傾斜儀、地下水位計),結合AI預警,在災害發生「前」就封路示警?
國土韌性規劃:推動「韌性城市」、「海綿城市」的概念,不只是圍堵,更是學會與水共存。例如,推動滯洪池、雨水回收系統、透水柏油鋪面。
2. 防災教育 (軟體思維):
風險溝通:政府如何向山區居民更有效地傳達風險資訊?除了天氣預報,是否該有更直觀的「道路風險地圖」?
提升風險意識:將氣候變遷的風險評估,納入農漁民的日常。例如,教導農民如何根據預報調整耕作、加固設施。
3. 災後補助 (災後復原):
現況檢討:現行的災損補助,常被詬病「申請流程繁瑣、認定標準嚴苛、補助金額杯水車薪」。
農業保險:積極推動「農業天然災害保險」,用保險機制分攤風險,而不是每次都依賴政府的單次補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另一場風暴:當氣候變遷遇上貿易戰
• 雅文:如果說極端氣候是天災,那國際貿易的變局就是人禍。美國的關稅政策,對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農漁產品來說,是雪上加霜。
• 討論重點:
o 雙重衝擊的具體影響:
想像一個情境:一位果農,他的果園剛被大雨破壞,路也斷了,好不容易復原之後,卻發現主要出口市場因為關稅問題而訂單大減。這就是「雙重打擊」。
這會導致國內市場供需失衡,價格崩盤,最終受傷的還是生產者。
o 如何調適與準備?
分散風險:不能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需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如東南亞、中東)。
提升價值:從單純的原料出口,轉向「加工增值」。例如,將水果製成果乾、果醬,將漁獲製成高品質冷凍品或調理包,創造更高價值,降低關稅衝擊。
強化內需:建立更穩定的國內產銷鏈,鼓勵國人消費在地、當季的優質農漁產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我們能做什麼?從餐桌到社群的力量
• 子昂:面對這麼大的結構性問題,一般民眾可能會覺得無力。但其實,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能匯聚成改變的力量。
• 討論重點:
o 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支持在地:盡量購買台灣在地、當季的農產品。這不僅減少碳足跡,更是對本地農漁民最直接的支持。
理解價格波動:當災後菜價上漲時,多一份理解,而非僅是抱怨。這是生產者在承擔巨大風險後的合理成本。
認識標章:支持有產銷履歷、永續標章的產品。
o 成為積極的公民:
監督政府:關注並監督政府在防災基礎建設、農業政策上的規劃與執行。
參與社群:加入或支持推動環境保護、食農教育的公民團體。
分享資訊:將今天聽到的觀念,分享給身邊的朋友,提升整個社會的風險意識。
雅文:總結來說,從南橫那條破碎的回家路,到泡在水裡的農田,再到國際貿易的牌桌,台灣正面臨一場複雜的生存挑戰。
子昂:這場挑戰沒有局外人。它需要政府從國土規劃到農業政策的宏觀轉變,需要農漁民在生產方式上的智慧調適,更需要我們每一個消費者,用日常的選擇,投下支持永續未來的贊成票。
雅文:感謝您收聽這一集的《格外農品格來聊》。希望這場大雨能盡快過去,也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在每一次的災難中,學會如何變得更強韌、更安全。如果您喜歡這集 Podcast,別忘了訂閱、分享給你的朋友。請記住,《格外農品格來聊》每週六固定更新,我們下次見囉,掰掰。
子昂:掰掰!